成都工业学院因实业救国而生,因工业强国而兴。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行业的发展及国家高等教育的改革,成都工业学院历经职业学校、中专、高专到今天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跨越式发展,走过了110年光荣历程。
站在新起点,成都工业学院“实业救国、工业强国”的初心从未改变,始终坚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责。11年前,学校升格本科院校,开启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新征程。学校锚定建成“全国一流、四川引领”的应用型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党建引领、发展主题、改革创新、内涵建设,事业发展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绩,探索出一条具有成都工业学院特色的应用型高校建设发展道路。
抢抓机遇、高位谋划,坚定应用型办学定位
成都工业学院起步于1913年“实业救国”浪潮,“储裕国民之生计”,为“人人有业”,“四川职业学校”应运而生。同年秋,更名“四川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是辛亥革命后四川创办的首所示范性实业学校。学校经历了全国重点中专“成都无线电机械学校”和全国示范性高工专“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两个重要发展阶段。2012年,学校服务四川工业强省战略,抢抓发展机遇,升格为本科院校,开启本科建设之路。110年来,学校始终以工为主,是祖国实业救国、工业振兴的重要见证者和建设者。
2015年,学校领导班子和全校教职工凝聚共识,高位谋划,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依托长期行业办学背景,凝练确立了“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和“根植地方、魂在应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办学思路,并通过学校章程、综合改革指导意见、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党代会工作报告等制定了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合格本科学校,实现特色发展、办应用型大学目标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多年应用型本科建设之路,学校应用型特色日益彰显。学校先后获得“国家‘十三五’地方高校转型示范工程(产教融合规划项目)”实施高校、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被列入“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创新改革”试点院校名单,成为四川省“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院校,当选“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发起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联盟”“四川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并担任理事长单位,跻身新建本科第一方阵。
根植地方、锐意改革,探索产教融合办学新路径
110年来,成都工业学院校址虽几经迁移,却始终扎根天府大地,默默为四川工业发展贡献力量。从早年大力兴办染织、应化、机械、电机等专业到开设模具、数控、计算机专业,再到今天主动对接国家、省、市发展战略,紧扣四川产业转型发展需求,学校升级改造机械电子工程等20个传统专业,新办智能制造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等产业发展急需专业,学校现有41个专业,覆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文学与教育学7个门类,其中工学专业占比78%,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行业技术进步中积极进取。
为破解企业生产、产业发展与本科教育在人才培育需求端存在差异的难题,培养行业“立即用得上、永远跟得上”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一方面探索产教融合新机制,解决校企合作中“校热企冷”的问题。在传统承接企业横向科研项目、联合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工程中心和实验室等平台的基础上,2016年学校与电子信息领域龙头企业鸿富锦集团合作,采取“股权共持、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方式,在校内共建成工富创公司,学校控股51%、企业占股49%,建成集生产、教学、对外科技服务和培训于一体的科技型经营实体,作为集培训展示、实验实训、工程教学、科技创新、研发生产等功能于一身的教学生产场所,成为“成都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及“四川省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培训基地”,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样板。学校另一方面积极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协同合作,融入市场中心、行业发展。2018年,四川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产业主管部门联合相关部门签订了共建成都工业学院协议,共同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指导和支持。政产学三方信息、技术、人才等要素“融合—循环—上升”,“三螺旋”交叉融合、相互支持,推动产教融合螺旋上升、蓬勃发展。
依托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产业主管部门共建成都工业学院协议,学校持续扩大“朋友圈”,陆续建成“宜宾产教融合园区”“成渝产教联盟”“环成都工业学院知识经济圈”等政产学协同平台。学校与成都市、宜宾市等地方政府部门及长虹、九洲等企业深度合作、高频互动。政府部门愿意指导、企业愿意参与、学校愿意开放,三方联动,有力支撑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满意度为96%,90%的毕业生认可现在的工作岗位。在《2018—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学校排名238位,位居全国新建本科院校第19位。学校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专业、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专业。与中国电科、四川长虹、九洲电器、重庆平伟集团、成都宝利根、京东方、华为等知名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校企共建“四川省智能机电传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电子终端产品制造智能化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近20个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协同育人、科技创新、产业服务平台。建成现代产业学院5个,其中1个获评省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获批工信部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建设立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的创新与实践”等4项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以生为本、应用赋能,提升应用型育人成效
对高校来说,人才培养质量是发展行稳致远的生命线。师资队伍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一环。学校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和具有企业经历、产业背景人才的引进,着力构建一支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相适应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学校实施人才梯队培养计划,启动教师工程实践培训基地建设,赋能教师产教融通,为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在引进人才时,学校尤其注重教师企业工作经历,目前专任教师中具备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和企业行业任职经历的应用型教师占比32.42%。在教师培训中,学校还特别注重教师的企业实践,常态化选派教师到校企合作企业、与地方或行业协会共建的教师工程实践培训基地进行培训。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部分课程也采用“一课双师”的模式教学,由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企业导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多年来,学校坚持以生为本,持续深耕课堂主阵地,力促应用型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秉承“学生中心、成果导向”理念,采用DACUM课程开发方法,与企业的技术、管理专家共同构建“技术—能力—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进课程改革,将企业案例、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内容,让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同频,构建并实践了以“培养规格与行业标准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相融合”“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融合”“教学场所与真实工厂相融合”“教师队伍与工程师队伍相融合”为主要特征的产教“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将真实项目转化为毕业设计题目,生产环境转化为育人场景,学校学生毕业设计有90%以上来源于企业真实项目和教师、工程师科研项目,真题真做,由双导师指导完成,培养学生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
坚守初心、坚定目标,建设“四川工业的行业大学”
成都工业学院始终坚守“实业救国、工业强国”的初心,扎根四川,深耕机械电子行业办学。
2023年是学校建校110周年,是学校升本的第11个年头,也是学校全面转入“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历史新起点。学校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制定《中共成都工业学院委员会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全面推进“全国一流、四川引领”应用型高校建设的决定》,提出了办“四川工业的行业大学”的发展愿景。学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主动对接四川工业兴省、制造强省、网络强省、数字四川等重大需求,主动服务乡村振兴、绿色低碳、工业互联、数字产业,担当四川工业文化传承使命和四川工业科技攻坚使命,以学科建设为总牵引,以实施“应用型本科院校整体办学能力提升工程”为总抓手,确保“四川工业产业的布局发展到哪里,学校的学科专业布局就调整到哪里;四川工业产业的需求出现在哪里,学校的人才和科技支撑就服务到哪里”,全面推进四川工业的行业大学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成工”担当、贡献“成工”作为。
110岁的成都工业学院一直与祖国同命运、与时代共发展,承载着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四川工业兴省、制造强省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光荣使命,始终不懈努力,砥砺前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积极探索“全国一流、四川引领”的应用型高校建设发展路径。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3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