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工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围绕学校创建特色鲜明的财经类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发展目标,坚持“政治立院、质量建院、人才强院、科研兴院、管理治院、特色扬院”工作思路,“五力(保障力、推动力、支撑力、关键力、引领力)”共振、“四一(一团、一会、一室、一中心)”协同,取得多方面的标志性成果。
一、“五力”共振强根铸魂,守正创新提升实效
(一)保障力:以组织领导为保障,严格落实责任与机制
1.落实领导责任,提升思政课建设高度
落实学校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制度,校长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党委书记、校长每学年分别多次到马院召开现场办公会,听取工作汇报,解决实际问题,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听评思政课,带头给学生讲授“第一堂思政课”。校党委(常委)会议、校长办公会定期召开思政课建设专题会议,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重点工作,并及时落实会议决议。
2.明确机构设置,确保思政课建设效度
2019年12月成立了直属于学校党委领导的、独立设置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前身是2009年独立设置的思政部);按课程设置教研室,党政工以及教学、学术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健全;配齐建强党政领导班子,马院领导班子按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要求配备;党政干部队伍具有执着的敬业精神、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管理经验。
3.完善工作机制,保证思政课建设稳度
制定了“十四五”发展规划,既符合思政课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要求,又与本区域和本校建设要求相一致;健全完善学院党组织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保证了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马院“三重一大”及思政课建设重要事项都是集体决策;结合学院发展实际,建章立制,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发挥制度的约束功能和激励功能,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专家作用,邀请省内外思政课名专家对马院的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把脉支招,促进了工作机制完善。
(二)推动力: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促进课程质量稳步提升
“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教学改革为动力,着力推动建设大课堂。
1.创新思政小课堂,提升课程育人实效
严格按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开课,落实学时学分,强化思政课教学规范性;构建以7门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专题讲座为补充的课程体系,增强思政课教学系统性;根据学校办学定位与特色,结合学生实际,打造财经学子课堂、特色文化课堂、红色文化课堂、时政课堂,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思维等铸魂育人元素,运用典型故事作榜样激励,增强理论的阐释力与说服力,彰显课程内容的针对性;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翻转课堂,积极探索符合思政课教学规律和应用型大学生特点的“理论讲授+案例法、问题法、研讨法”等丰富的教学方法,形成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创建“线下理论教学+线上互动教学+实践体验教学”“三位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线上线下有机结合,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推进思政课教学融合性。
2.善用社会大课堂,拓宽实践育人路径
马院善用“大思政课”,使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构建了“一条主线、三个平台、六大模块”的全链条、分层次、模块化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成立实践教研室,落实学时学分、教学内容、指导教师和经费,制定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大纲》,建立了从学院层面到个人层面的规范体系,为实践教学的扎实推进奠定良好的基础;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新时代党员讲习所”等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广东芳华律师事务所”“花都红色祠堂文化研究会”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每学期组织两校区学生代表开展校外实践,深化对课程理论的理解,弘扬传承红色文化,实现了思政课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3.强化管理与评价,突出课程育人导向
根据教学改革及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要求,以学校规章制度为依据,起草制定了马院《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汇编》,内容涵盖了教学行政管理、教学运行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教学建设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等方面;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建立授课、听课、评课三级制度,设立马院质量监控与评估委员会,实行校、院领导听课,校、院二级督导听课、教学检查、学生评教、学生信息员、学生座谈会、学生网上课程教学意见调查等多主体、全方位管理,保障教学运行的有序性;实施全面常态监控,开展课堂教学、试卷论文等专项检查。加强开学八查、期中四查、期末全查的常规化教学检查;注重环节管理,认真落实集体备课、磨课、听课、评课、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等教学质量提升活动;改革考核方式,注重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养成素质的考核,改革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的多主体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元模式,做到学业考核全程化、评价标准多元化、考核方式多样化、考核结果动态化,构建起“四结合+四化”的创新特色评价体系,强化思政课教学导向性;重视评价反馈,每学期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网上评教、学生信息员反馈、第三方评价等,了解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学生对教师教学状况的评价,及时了解和掌握课程教与学的情况,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增强教学质量保障性。
(三)支撑力:以教学研究为支撑,推动思政课程内涵发展
1.融入教研系统,丰富课程资源建设
积极用好全国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新华网思政平台等校内外大资源平台,推进课程建设信息化;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进行大资源建设,创新思政课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优化六大品牌学生活动,鼓励学生创作红色艺术作品、思政课微视频,指导大学生讲思政课,演绎、诵读红色经典,制作思政资源包,发挥党建、思政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师生共建思政资源活动平台。
2.设立思政大讲堂,拓宽多维研究视野
学院设立思政大讲堂,2021年至今共举办44场讲座,营造了良好的教科研学术氛围。依据《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23年版)》和学校硕士点建设要求,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校级重点学科的建设地位,结合民办高校的实际和优势,成立校级“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和院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用学科建设带动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3.设立自培项目,培育提升科研能力
团队凝心聚力,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以科研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及马院的内涵式发展。实施马院青年教师教科研项目培育工程,两批共立项25项,手把手指导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并指导教师在培育项目的基础上申报高级别、高水平的科研项目,用科研反哺教学。
(四)关键力:以队伍建设为关键,提高教师铸魂育人能力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对教师加大培养培训力度,实现培养全过程,强化培训全覆盖。
1.实现培养全过程,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实施“新入职教师培养”“青年教师培养”“骨干教师培育”“优秀教师培育”“教学名师培育”“学科带头人、课程负责人培养”“教学、科研团队培育”“教师学历、职称提升”八大工程,为青年教师成长创造条件。学院高度重视新教师培养培训,实施新教师“一对一”帮扶,从师德、教学、科研、生活、心理全方位关心帮助新教师。
2.强化培训全覆盖,助力教师素养提升
培训内容涵盖专业理论培训、业务能力培训、师德师风培训,培训形式以自我提升和外部培训为主,培训类别分为“国家—省部—市厅—校—院”五层级培训,通过开展教学竞赛、微课比赛、优秀教学案例比赛等活动以赛促教;通过教研室集体备课、听评课、观摩课等促进教学实效性和教书育人能力的提升。建设专职为主、数量充足、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校内外专家、学者、模范人物、优秀企业家的引领指导作用。
(五)引领力:以党建思政为引领,护航思政课程高质量开展
1.坚持政治统领,提升对教学的引领性
学院建立了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教育,实现了理论学习的制度化、常态化、多样化;通过党建思政工作凝聚力量,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头承担教学、科研任务;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通过马克思主义学院官网、微信公众号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马院文化,把“润物无声、文化强院”作为建设特色,将党建、思政引领融入墙绘设计,以浓厚的思政氛围打造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思政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思政课的主体地位、核心作用,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指导,使各类课程都能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思政课教师积极推动“三全育人”工作,参与日常思政教育活动,兼职做班主任全方位指导学生成长成才,与团委、学生处、院系联合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等活动。与部分中小学结对子,共同打造鲜活的“大思政”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2.做实强基固本,增强对教学的组织性
着重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夯实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常态化。严格执行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三会一课”和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优化党支部设置,实施马院党总支书记“双高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工程,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现基层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双促进、双提高。
3.狠抓正纲肃纪,强化对教学的约束性
加强对教师党员的廉政教育,学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对党风廉政建设和预防腐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扎实推进师德建设,实施师德“一票否决”。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师德师风建设的文件精神,开设以师德师风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二、“四一”协同特色鲜明,增强服务谱写新篇
(一)一团(马院宣讲团):开展校区共建,宣扬创新理论,实干服务社会
马院精心打造以“一团”(理论宣讲团)为抓手的理论宣讲品牌。理论宣讲团院内院外、校内校外双向联动,立足马院理论优势扩大宣讲辐射范围;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与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芦苞镇等地党校合作,开展“院镇协同兴乡村”农村党员系列培训活动,精心设计“三二一”方案,以思想阐述、成果展示和实践体悟等形式,唱响乡村振兴“奋进曲”,辐射范湖村、源潭村等20余个村,惠及党员群众上千名,成效显著,广受好评,被多家主流媒体宣传报道。
(二)一会(马院党史研究会):推进校地协同,挖掘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
党史研究会第一期取得系列成果:一是制作了以“学党史 敬英雄 赓续红色血脉”为主题的“师生共讲花都红色故事”系列12期微视频。马院教授张辉作为专家参与了花都区委宣传部门庆祝建党百年四集大型党史纪录片《追梦百年》的拍摄和采访,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与辐射力。二是制作VR红色在线游学系列作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立体化的虚拟思政课堂,提升课堂亲和力和吸引力。三是师生撰写的调研文章及值得推广的优秀个人事迹以《红色印记——花都党建史研》为题结集出版。第二期制作“聆听老兵红色故事,师生赓续精神血脉”红色故事系列微视频8集,通过访谈老兵,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定报国之志,营造“大思政课”的育人氛围。
(三)一室(校名师工作室):进行校院合作,培养骨干队伍,提升工作品质
张辉名师工作室(校级)是集教学、科研、培训等职能于一体的高校党建及思想政治工作共同体。进一步发挥名师引领示范作用,以“专家引领、学习交流、合作互助、共同发展、争创一流”为宗旨,搭建平台,培育骨干,聘请校内外专家组成导师团队,通过理论学习提升工程、教学能力提升工程、科研能力提升工程、管理能力提升工程、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工程及“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育人工程六大工程,培育融先进性、科学性、实践性为一体的党建和思政工作优秀团队,促进学员提升教学科研及管理服务能力,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四)一中心(省协同创新中心):形成校校联动,共商共建共享,携手共同发展
学校是广东省50多所民办高校中仅有立项的高校思政课区域协同创新中心承建单位。中心任务是引领并带动区域各高校的相互协同、优势互补,切实把中心建设成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学术研究、理论宣传、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平台阵地,实现共商共建共享,携手共同发展。
(来源: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2024年9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