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党的二十大对“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人才培养的新部署,各高校特别是行业特色高校,应结合新时代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从进一步推进教育主体“多元化”改革、教育客体“新颖化”改革、教育内容“实践化”改革、教育评价“成效化”改革等方面,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贡献更大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产教融合”作为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未来我国高等教育行业特色高校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指明了目标与方向。结合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实践,从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基本原理的视角,如何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内容、教育评价等基本要素与范畴发力,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创新型产业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是新时代对行业特色高校提出的新命题。
一、深刻领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针对产业行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我国提出“产教结合”“校厂一体”的概念,配套实施多项政策。2004年,“校企合作”的概念被首次提出。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正式提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概念。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并首次提出了校企育人“双重主体”,健全高等教育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培养体系,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比重。为深入推进产教融合育人,2010年,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北京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北科大”)等61所高校被批准为第一批实施高校,该计划以深度产教融合为基本特征,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2023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
从上述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以“全面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为主要内涵的产教融合是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联动的制度设计和有效平台,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校育人制度改革、为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人力资源保障、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构建新时代人才培养教育生态系统、有力回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时代课题的重要答案。
二、深刻认识“产教融合”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大力支持应用型本科和行业特色类高校建设,紧密围绕产业需求,强化实践教学,完善以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体系”。新时代的经济社会形势,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内容、教育评价等四个方面,对行业特色高校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创新型产业人才、行业人才提出了新要求。
“产教融合”对教育主体提出了“多元性”的新要求。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强教必先强师。”教育主体在理念、能力、方式方面的改革,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面对当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要求,一些高校还存在认识不足、路径不清的情况。主要体现在:在学校顶层设计方面,“产教融合”的教育理念还没有有效形成,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形成较清晰准确的教育理念、顶层设计与路径;在传统的师资力量方面,教师对于“产教融合”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认识不到位、参与积极性不高、能力与成效不足;在人才培养的参与者方面,企业作为用人主体,参与整个教育过程不足。企业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表达、要求体现、过程参与都不充分,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差异。校企育人“双重主体”的多元育人模式没有有效形成。
“产教融合”对教育客体提出了“创新性”的新要求。2022年3月,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在教育部举行的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行动座谈会上指出,“全方位深层次大力度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改革”“要解决产教脱节的关键问题”“注重科学基础、工程能力、系统思维和人文精神的交叉融合,增强关键实践能力,建设一流核心课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自2010年启动以来,是教育部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的重要部署。对照教育部提出的人才培养新要求可以发现,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还存在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不够全面,导致创新能力不足的情况;存在理论知识较多,实际动手能力不足,导致实践能力不足的情况;存在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匹配度不高的情况。这都对行业特色高校坚持行业需求、产业需求导向,树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观念,持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产教融合”对教育内容提出了“实践性”的新要求。产教融合的建设应遵循“统筹协调、服务需求、校企合作、合作育人”的原则;《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全文对“实践”的描述出现多次。实践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实习基地、实践基地、实训基地里真刀实枪地干和练,才能够培养出企业欢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对照这种新的人才培养要求,高校与企业在多个方面存在融合不足的情况。一是在教学内容上,专业、课程、教材、方案等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方面,还存在企业参与不足的情况。教育的专业链、知识链有时还脱离企业生产与实践的需求,没有与企业的产业链、经济链相融合,传统的理论性、研究性、知识性的专业和课程没有变成更加有实践价值、经济价值、产业价值的“金专”“金课”“金教材”;二是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存在理论教学、课堂教学、书本教学过程与实践教学尚未融合的情况。
“产教融合”对教育评价提出了“成效性”的新要求。“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探索建立应用型本科评价标准,突出培养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在培养实践中发现,高校在构建产教融合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方面还存在不足。如何按照目标导向、需求导向、成效导向,设计更加符合产教融合培养要求、具备各高校特色、更加科学的评价指标与体系,探索积极引入产业、行业、社会第三方机构开展产教融合效能评价,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与评价的一项重要考题。
三、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改革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新生态
对照国家“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要求,各高校特别是行业特色高校,应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内容、教育评价等方面,解放思想、深入改革、融合创新,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新生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及行业产业创新人才。
1.进一步推进教育主体“多元化”改革
坚持系统思维。按照“学科交叉、强化实践、产教融合、工学交替”思路,学校层面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顶层设计、全面统筹推进产教融合;创新专业方向、改革课程体系、完善培养方案、强化政策保障,统筹推进人才培养改革。依托各高校的教师发展中心等平台,在开展教师培训、组织教学督导、青年教师骨干培养、营造教学文化的教师培养环节中,科学有效融入“产教融合”培养要求与内容,提升教师产教融合的意识与能力。创立高校与行业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以“揭榜挂帅”“产学协作协同育人”教学改革与研究专项等形式,瞄准学术前沿、聚焦产教融合,引导学院与教师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模式改革,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产教融合改革模式。
打造“双重主体”。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到的“学校+企业”双重主体协同育人机制,组建由国内外知名工程教育专家、企业专家、行业领导组成的产教融合专家委员会、导师队伍。北科大在建设“一生双师百企千人”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形成“234”模式:推动导师梯队建设同企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2个结合”,实现学生在企业生产一线增长才干,老师到企业一线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以及学校和企业协同开展科技攻关的“3个统一”,实现学校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提升、教师队伍实力和教学科研能力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办学资源提升、行业贡献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4个提升”。设立产教融合管理专班,对企业导师进行专门组织、引导与管理,更好发挥企业导师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2.进一步推进教育客体“新颖化”改革
学生成长体验“新颖化”。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目标。《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探索增值评价”“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关注课堂上知识内容、学习结果传授与获得,更要突出在实习实践的过程中,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团队情感、社交能力等成长性评价,多要素赋能、丰富学生成长的主体体验。还可结合“教育数字化”建设,按照鼓励学科交叉、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新要求与新思路,将有可能产生交叉的专业选修课、实践课、实习课等资源也纳入到学生自主查看的终端,推动实现“自主选课、自我培养”;同时,按照新时代大学生对于社交媒体依赖程度高的新特点,探索“学习社交、实习社交、实践社交”概念与模块,鼓励朋辈教育、融合学习,从学生层面鼓励学科交叉、协同创新、学用结合,多种方式推动“个性化的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到新颖的成长感。
人才培养周期“融合化”。按照“产教融合”应用导向、创新导向、实践导向新要求,打通“本研一体”课程体系,实现本科生与研究生课程学习、科研活动与社会实践全面贯通,提高进入贯通通道本科生比例,提供更多优秀人才、更长建设周期、更高培养效率。同时,实行“工学结合、工学交替”模式,根据学生特点和发展志趣“因材施教”,由校企“双导师”设置课程及培养方案,学生在大三大四和研一研二的两个阶段到企业生产一线参与课题项目,促进教育与实践紧密结合。
3.进一步推进教育内容“实践化”改革
教育内容“实践化”。以专业、课程、教材、方案、基地“5个元素”为精准突破口和有效抓手,深入开展产教融合评价改革。深入开展专业认证特别是工程专业认证评价工作,以认证促建设、促管理、促发展;与行业、企业联合制定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与高校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共建培养基地、实施培养过程,构建“产学研用”融合的“新工科”教育教学体系,推动“新工科”人才培养平台与企业无缝对接。持续开发高质量的企业实习项目,建好建实“金专、金课、金地、金方案、金教材”五个产教融合抓手,将产教融合的关键要素不断夯实做强。
教育方式“实践化”。多种方式推进实习,实践性教学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50%。尤其注重发挥“教育数字化”的技术优势。各行业特色高校更应主动适应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求,结合学校特色专业,充分发挥“未来学习空间”自适应学习、VR、虚拟实验室等数字化教育手段在解决“3高4不”(高风险、高危险、高难度,不可及、不可逆、不可达、不可触的场景)教学过程的优势,“线上+线下”推动新一轮教学内容与手段提质增效,为学生提前、深入、全面了解企业实践提供有力支撑。
4.进一步推进教育评价“成效化”改革
坚持“四个面向”,按照“目标导向、需求导向、成效导向”,对标产教融合新要求,引入行业协会、领头企业、第三方公司等主体,把高校、企业等多元主体对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融入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转化为综合性、全面性的客观评价标准;通过设计社会需求侧数据、学习成果侧数据获取、建模量化分析等路径,对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过程、培养成效开展评价,动态调整推动人才培养目标社会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化、人才培养效果可量化;通过AI技术助力专业内涵建设,做好专业认证前期准备,助力“科学化的、实用化的评”,更有针对性、科学性、预测性地开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202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