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龙头,人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一资源。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我国民办高校达到789所,民办普通、职业本专科在校生994.38万人。今年全国两会,全面提高高校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民办高校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努力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坚持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是必然趋势、职责所在,可从以下三方面重点发力。
首先,优化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提高人才自主培养对社会的贡献率。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监测评估,首创性地提出了“五个度”的质量监测评估标准,即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办学资源支撑度、质量保障有效度、学生和用户满意度。“五个度”的本质与核心就是人才培养。所以,要谈教育质量,就必谈人才培养。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高校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布局,增强学科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是提升高等教育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关键。在民办高等教育领域,人才自主培养同样要与社会经济发展同频共振。学科专业与经济、科技、产业等领域的发展息息相关。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长远需要来看,民办高校需要前瞻性布局学科专业建设新方向,打破学科壁垒,重建学科边界,推进现有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创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研究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提高人才自主培养对社会的贡献率。
因此,优化专业设置要从以下多个方面考虑。一是专业设置不仅要考虑跨领域的特征,还要统筹考虑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融合,使得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更加匹配。二是专业设置要发挥创新引领作用,能够有力支撑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目标的实现。三是专业设置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进行结构优化,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设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增需求的专业,设立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专业,设立均衡覆盖各个行业领域的专业。四是专业设置要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体现专业的交叉融合,打造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品牌专业,创建良好的宣传口碑。
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提高自身育人育才能力。高水平师资队伍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卓越教师的引领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依托,其影响力与感召力,可以为学生争取更多优质教育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因此,民办高校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弘扬教育家精神。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家精神的内涵更加丰富,对群体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注重精神层面升华,强调教育家是“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历程是一个践行教育家精神,不断提升师德能力、育人能力、发展能力的过程,从而培养高质量的社会人才。
最后,更新观念与思维方式,重视科技创新与科技人才培养。放眼当今世界,只有源源不断地培养和有效使用拔尖创新人才,才能拥有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因此,自主培养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人才,已成为民办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数字信息化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加速重构全球经济结构。科技创新实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拔尖创新人才是国家科技竞争力形成的基础。实践证明,只有深入贯彻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把握人才自主培养的内在规律和发展逻辑,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因此,民办高校需要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探索自主创新的道路,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推进教育理念、模式、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变革,全面提高自主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能力。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202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