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风和日丽。共科部翟丽娜、王艳明两位老师携共科部两名学生记者杨雨、徐帅强来到站街,共同探访杜甫故里的遗迹,进行“少年杜甫”研究项目的实地调研。
下午4时许,共科部一行四人来到杜甫故里。首先进入仿照杜甫草堂建造的院落,幽静的院落,茂盛的花木,搭配以风格独特的仿唐建筑,师生仔细考察了院落的格局,并认真请教故居管理人员丁老师。丁老师详细回答了我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热情地邀请我们来到杜甫所出生的窑洞里参观,并详细地介绍了关于杜甫的出生地——笔架山及少年杜甫的情况。通过丁老师的讲述我们了解到,杜甫在此处生活到十四岁,一直勤奋好学。杜甫向来以诗最为出色,年少时曾欲投师于李白,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据丁师傅介绍,巩义杜甫研究委员会于1962年成立,并迅速投入对杜甫的研究及其故居的保护中。巩义市政府先后五次拨发专门款项,最近的一次达十亿多元人民币。据悉,此次杜甫故里的重修,计划将其扩建为近三百亩的旅游景区。
在窑洞里,丁老师还热情地向我们展示了出土的文物及流传下来的匾额,并对窑洞的构造作了详细的介绍。面对杜甫塑像,我们再次对这位伟大的诗人进行了凭吊。走出故居,丁老师又向我们着重介绍了题为“唐工部杜甫故里”的牌楼、大文豪郭沫若题的“杜甫故里纪念馆”石碑及碑文。
笔架山全貌
修建中的杜陵故里院落
窑洞门口
访问管理员丁老师
窑洞全貌
杜甫汉白玉石像
出土的“杜陵稷契”匾额
研究牌匾
牌楼
石碑
考查修建中的大殿
此次访问杜甫故里,在追寻遗迹的同时,更深切地了解到少年杜甫当时的生存状态,对于丰富师生文化知识,增加文化底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为研究少年杜甫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撰稿 文心社 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