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并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现代化强国建设全局的高度,系统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现实意义和方法路径,为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擘画了发展蓝图。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主导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特征,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这种生产力的出现,是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结果。新质生产力与科技创新密切相关,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重要交汇点,高校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和责任,要找准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发力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国家战略急需人才、担当科技创新重任、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充分发挥引领、支撑和促进作用。
要不断优化学科设置和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拔尖创新人才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培养是大学的第一使命。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进行科技创新,要创新就需要人才,人才要靠教育来培养,因此,教育、科技、人才这三者与新质生产力联系紧密,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必不可少的基础性支撑。针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人才长期培养目标,紧密关注前沿科技领域和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优化学科设置,增设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如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对于基础学科来说,其主要任务在于培养面向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因此要探索构建更加多元化的选拔通道给予有条件的“双一流”高校在选育人才时一定的自主权,并着力推进中学与大学有效衔接,完善本科与研究生阶段人才培养贯通机制。一些偏应用、偏工程的学科主要培养当前国家急需的人才,要持续创新科教、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培养更多具备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人才。
要聚焦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有组织科研。高校要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要突出需求导向,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凝练科学问题、强化原创性前沿性基础研究、开展核心技术攻关;要组建复合型团队,由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等多方研究人员构成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快速有效地完成问题的汇集与凝练、研究与转化、落地与反馈,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衔接;要科学衡量科技工作者的贡献,进一步优化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制度。至于有组织科研如何组织、如何评价,要有新的政策给予支持。有组织科研最重要的不是评价问题,而是如何组织的问题。首先要解决需求问题,其次要解决团队问题,最后还要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
要通过深化综合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其中教育评价改革难度最大因此,要全面深化高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综合改革,构建并持续完善大学创新体系及时深入调整生产关系。要理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院系和科研机构、学校和企业的关系,以更好地开展人才培养、有组织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要给予高校教师科技创新更为宽松的环境,营造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要为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才提供较为宽松的教学科研环境和稳定充足的经费投入,建立长周期考核甚至不考核的机制,以体面的生活保障消除其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坐住坐稳“冷板凳”敢于去闯“无人区”;要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推动高校分类特色发展,充分尊重学科差异性构建分层分类多元评价机制。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2024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