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在这个春天洒播
----“文明礼貌月”06级营销一班在行动
三月,是“全民文明礼貌月”,社会各界纷纷举办各种活动优化环境,规范举止,营造和谐美好的家园。商学系06级营销一班用独特的方式表达了他们向雷锋同志学习,将雷锋精神发扬光大的决心。3月31日上午,营销一班的29名“爱心大使”带着他们亲手制作的礼物来到位于巩义西郊的福利院“希望之家”(home of hope)进行慰问活动。
据悉,“希望之家”是一位原任郑大西亚斯学院校监的现年63岁的美国人内森贝尔(Nathan Bell)先生在2000年2月创办的,现已收留、救助青少年40余名,他们当中最小的还在婴儿房,最大的已经上了大学,近年来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大力支持。爱心大使们在这里看到了一个个孩子们天真的笑脸,欣赏到了他们漂亮的绘画作品,听到他们流利的英语,和孩子们一起游戏、打篮球、表演节目,留下了浓浓的深情。同时被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深深感染,“那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人间的天使,他们的每颗心都是那么冰清玉洁、渺无尘埃”。“如果你去帮助别人,你就会理解我的快乐”贝尔先生的话唤起了同学们的奉献爱心、回报社会的道德认识,他们向孤儿们捐献了衣物和玩具等,纷纷表示今后会多参与此类活动,将爱心洒播并传承下去。
相关阅读:
《巩义市"希望之家"孤儿院贝尔夫妇——仁者无疆》
(2004-01-12)
--------------------------------------------------------------------------------
(新华网河南频道1月12日电)
有一位美国老人,不远万里来到巩义,建起了“希望之家”;
正是这个老人,翻山越岭走进巩义市一个个困窘的家庭,接来40多个需要救助的儿童;
还是这位老人,竟决计下半生留在中国,书写自己的人生长路。
1月7日上午10点,巩义市郊区乡村的“希望之家”福利院。这位名叫内森·贝尔的60岁老人就站在我面前:满头华发,中等身材、清瘦面容,红色的旧毛衣松松地,配着一条发白的牛仔裤,一双灰蓝色的眼睛透着宽和、淡泊。
“我的名字叫熊凡,我是一个普通人”
“你们知道我的中国名字吗?我叫熊凡。”贝尔说。“在郑州西亚斯国际学院任教时,因为我又高又胖,学生们都喊我大白熊,于是就起个中文名字叫熊凡,意思是姓熊的平凡人。”
贝尔和妻子是1998年来到郑州西亚斯学院任校监的。第二年的一天,贝尔偶然途经巩义。看到公路边的山上有一些衣衫褴褛的孩子,贝尔想:他们为什么没有去上学?是不是没有条件呢?
经介绍,贝尔找到了巩义市民政局。“我们向贝尔介绍了当地孤儿、孤寡老人的现状,讲了很多不幸家庭的情况。”巩义市民政局的李现军讲述着当时的情形。“一个个不幸的故事,震撼着贝尔夫妇,有好几次我们都看到,贝尔夫人的眼中闪着泪花。这样的交谈持续了7个小时,直到天色已晚。”
贝尔一夜未眠,第二天一大早,贝尔坚定地说:“我要办个孤儿院。”
2000年2月20日,在当地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第一批12个孤儿走进了贝尔的“希望之家”。
“我是44个孩子的爷爷”
贝尔办公室的墙上,挂满了孩子们的照片,照片里的孩子神态不一,却都对着镜头无拘无束地笑着。
现在“希望之家”已经有44个孩子,最大的16岁,最小的出生才3个星期。
“瞧,这就是小金凤!”贝尔指着一张照片让我们看,小女孩正捧脸大笑。
小金凤是贝尔夫妇接收的第一个孤儿。直到现在,贝尔依然清晰地记得见到小金凤的一刹那:
“又瘦又小的金凤从一个黑糊糊的帘布后面出来,微笑着张开小手扑到了我的怀里,我的眼泪立刻掉了下来。”贝尔说,一般中国的小孩子见到外国人,会觉得很陌生和害怕,可是小金凤却跟其他孩子不一样,“她那么信赖我,我真的无法描述当时的心情,可有一点很清楚,她需要帮助。”
像小金凤一样,每个希望之家的孩子们都有自己难以名状的辛酸经历:
蔡小虎,一岁时因意外父母双亡,他只认识照片上的父母;
宋秋秋,跟没有劳动能力的爷爷一起生活,不知道自己哪一年出生……
“他们有着我们同样的身躯,同样的大脑,同样的人格,他们也应该像我们这样接受好的教育,享受美好的生活。”贝尔说,“我没有能力拯救世界,但可以做小的事情,来改善这些孩子的状况。”
贝尔精心地安排孩子们的生活:一日三餐严格按照专家的建议制定,每天都不重样,衣服也各不相同。在孩子们的业余时间里,贝尔会领着孩子们一起打球、做游戏、游泳。每个星期天下午,贝尔都会带孩子们去镇里的体育场打棒球,大孩子挥动球棒,小孩子就在场边跑来跑去。
贝尔把每个孩子视如己出,孩子也越来越离不开贝尔爷爷,有了什么心事,就会跑去问他。为了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2003年9月,“希望之家”搬到李沟之后,贝尔又四处联系,让37个孩子同时转了学校。
时间一天天过去,孩子们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绝望而希望,由恐惧到快乐。孩子们的眼睛里开始散发出光亮,显示出自信。
我们去采访的那天中午,放学回来的孩子们像小鸟一样在希望之家里叽叽喳喳。
“如果你去帮助别人,你就会理解我的快乐”
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希望之家”,知道了贝尔。可让贝尔感到头疼的是,社会上很多人并不理解他。
一个富有的商人再三邀请贝尔到家中做客,要求和贝尔合作,并问一年能赚多少钱。贝尔很吃惊,说,只能向“希望之家”投资,赚不到一分钱。
按照贝尔和巩义市民政局签的协议,贝尔将把“希望之家”的孤儿们供养至18岁,高中或职业中专毕业,然后由他们自谋生路。按照民间说法,贝尔夫妇是在给别人养孩子,不能够“防老”。这个外国人究竟图的什么呢?
贝尔说,当他被一群孩子拉着、搂着,听他们甜甜地喊“爷爷”的时候,难道不是一种快乐吗?2003年的圣诞节,贝尔用募捐来的钱给37个大一些的孩子每人买了一个滑冰刀作为圣诞礼物,当孩子们找到各自的礼物时,都惊喜地大叫起来,抱着贝尔爷爷亲个不停。
“那一刻,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些更能让人感到更幸福的呢?”
“我要在有生之年办10个希望之家”
贝尔为“希望之家”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希望之家”每年的花费都在8万美元以上,开始时贝尔自己出钱,后来为了筹集更多的资金,贝尔在美国注册了“希望之家”福利基金会,钱物全部用于希望之家。
贝尔夫妇吃、住都和孩子们在一起,为了一个个弱小的生命,贝尔夫妇常常熬夜看护。
“贝尔为孩子们做得太多了。”胡军强,一位在贝尔身边工作了四年的年轻人说,“几年来贝尔体重减了很多,而贝尔的妻子闪娜,也因为看护孩子扭伤了腰。”
贝尔夫妇的行为感动了许多人:郑州西亚斯学院的学生们自愿来这里当翻译;当地民政部门也经常伸出援助之手;巩义市医院免费为孩子们做体检,巩义幼儿园、二小、一小为孩子们的入托、上学大开绿灯,不少热心的市民送来了衣物和食物。
一些美国人同样被感动,并喜欢上了希望之家的孩子。Bob.sayres,决定带着全家来中国定居,教孩子们学英语;美根小姐,一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也留在了希望之家……
“我的愿望是,在我有生之年办起10个孤儿院。”贝尔憧憬着自己的未来, “我爱孩子们,我最大的愿望是,永远留在中国伴着这些孩子。”
(为保护未成年人,文中孤儿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