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期初校领导讲话精神,提升通识教育质量,打造通识教育品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通过文学经典导读课程培养学生经典阅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学名著,达到启迪学智慧、涵养品格和润泽生命的目的,5月5日-7日下午,通识教育中心特邀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段怀清教授于线上为永利官网师生讲授通识名师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通识中心闫蕾蕾主任、王花磊书记和常爱红老师分别主持了三场讲座,共计近千名师生在线聆听。
通识名师课程(线上)现场
段怀清教授精选现当代文学名篇,授课内容围绕“究竟什么样的故事才是好的故事——鲁迅《呐喊》《彷徨》《野草》导读”“青春是美丽的东西——巴金《家》导读”和“雷雨之夜——曹禺《雷雨》导读”三个主题展开,结合解读文本,为每一次授课设置若干问题,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方式展开叙述,逻辑清晰,层层推进。
段怀清教授讲授鲁迅《呐喊》《彷徨》《野草》导读
首先,结合鲁迅作品导读,段教授介绍了在现代文学语境里,如何从文学、审美,思想和价值的角度分析讨论鲁迅新文学作品。段教授的课程从鲁迅的生平经历出发,围绕四个方面的内容展开。段教授指出:鲁迅是中国著名文学家和思想家,中国现当代文学奠基人。维新变法正值鲁迅的青年时期,动荡时局深刻塑造了鲁迅救国救民的民族国家情怀。段教授从文学实践的角度,分析《狂人日记》(收录于《呐喊》)《好的故事》(收录于《野草》)等文章中体现的作者自身困扰与痛苦,反映出现实的矛盾与冲突,指出鲁迅的思想存在不同阶段的演变,但他始终把自身和国家危亡结合在一起,逐步变为文化战士的革命历程。
段怀清教授讲授巴金《家》导读
其次,结合巴金《家》导读,段教授从巴金年轻时的照片讲起,介绍了巴金生活的时代和他青春时的样子。围绕“觉慧的自我意识和世界意识为什么是重要的?但他以家庭经验和个体视角为中心所形成的“世界观”,为什么又是存在着严重局限的?为什么在觉慧这里,会存在着一个以家庭为代表的世界,和一个以外地为代表的世界?觉慧的“外地”“远方”想象与憧憬中的个人特质与时代特质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联?”等问题,引导大家对“家”的伦理话语、“家”的期待、青春是美丽的等问题的思考,着重从权力的家庭隐喻与家庭关系的权力化、家庭经验的代际化与个体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段怀清教授讲授曹禺的《雷雨》导读
最后,结合曹禺的《雷雨》,段教授首先为同学们介绍了《雷雨》的体裁,故事改编与呈现形式等,以及作者对“不同的人对《雷雨》有不同解读”的默许态度。《雷雨》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同时具备文学性、社会性与伦理性,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段怀清教授从阅读线索、人物形象和文本分析三个方面带领广大师生进行了解读,通过对故事中的场景意象、人物塑造和台词语言等方面的分析,为大家阐明了《雷雨》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段教授还讲到在文学阅读中的“代入感”问题,让大家知道文学作品是从个体到一般抽象的转换,是对现实生活的高度凝练和浓缩,它来源于现实生活,又不等同于现实生活。
段教授为期三天的授课,分别为我们介绍了鲁迅、巴金和曹禺三位现当代文学大家的作品,通过发⼈深省的追问,富有哲理的讲述和对《红楼》《呐喊》等经典文本的旁征博引,带我们领略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精彩篇章,为我们提供了解读经典文学的视角和方法,特别是这些文学作品中青年人的困境与选择,对于今天的广大同学仍然具有现实的启发意义。
本次通识名师课程,使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场景、人物和故事又生动鲜活起来,使经典文学又焕发了新的光彩,激发了永利官网广大师生阅读经典文学的内在冲动和对通识教育重要意义的深入思考。
(文/图 郝聪聪、张梦飞、白汝冰、常爱红)
段怀清简介: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燕京访问学者,中文系副系主任。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文学、比较文学及国际汉学。著有《<中国评论>与晚清中英文学交流》《白璧德与中国文化》《苍茫谁尽东西界——论东西方文学与文化》《王韜与近现代文学转型》《清末民初报人——小说家:海上漱石生研究》《西学东渐与晚清语言文学》《赛珍珠的小说中国》《朝觐东方:理雅各评传》(译著)等。